讨论仍在进行,有一名工作人员悄悄的走上到了主持人旁边,递上了一张纸条。 主持人看了看纸条后,便开口说道:“李董事长提到了美国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我想请教一下各位专家,如果这种可能性出现的话,对于我国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主持人是接到纸条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显然这个问题并不是主持人要问的,而是台下听讲的人要问的。而能给主持人递纸条的,也只有那几位部委的领导了。 很明显,是决策部门想要知道,美国实施量化宽松以后,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如果这个《拯救金融法桉》真的能够让美国经济恢复的话,那么对于世界各国而言,无非就是一切照旧,大家按照以往的经济秩序行事,决策部门也不需要研究出台新的政策。 但如果真像李卫东所说,美国会进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必将会对全世界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作为决策部门,也需要出台应对的办法。 因此对于参加论坛的部委领导而言,他们更希望听到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如果还是一切照旧的话,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听这些经济学家瞎哔哔了。 量化宽松的话题是临时出现的,几位经济学家显然都没有提前准备,不过能成为专家,毕竟是有一定水平的,临场发挥也能忽悠几句。 只听黄教授开口说道:“量化宽松就意味着货币会放水,市场上的货币增加,必然会导致货币的贬值。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话,美元必然会出现贬值。 而这也就意味着其他货币针对美元,会出现升值。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话,必然会对我们国家的出口造成影响,而具体情况要看美元的贬值幅度。” 听到量化宽松会影响出口,现场很多人都露出了紧张的表情。 孙教授则开口发言道:“我补充一下黄教授,如果美元贬值的话,其他国家为了稳定汇率,很有可能学习美国,也进行量化宽松。到时候会形成大家一起进行货币放水的局面,这必然会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两位教授都给出了比较悲观的答桉,话筒也到了蔡院长的手上。 只听蔡院长开口说道:“我从货币角度讲一下美国量化宽松的影响吧!当美元因为量化宽松而出现贬值的时候,其他国家除了同样进行量化宽松之外,也可以通过持有更多的美元,来稳定汇率。 如果持有美元的人多了,市面上的美元就少了,美元的汇率自然会上升。而美元作为主要的贸易货币,又是世界各国最主要的外汇储备,所以持有更多的美元,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并不是问题。 但这也就相当于其他国家吸收了美国量化宽松所超发的货币,也等于是美国将通货膨胀,转嫁到了那些持有美元的国家。而这些国家想要获得美元,势必要用他们的商品来进行交换,这也就等于是美联储开动一下印钞机,从能其他国家换到了商品,供美国人使用。 各个国家所持有的美元,放在国库里并不能产生收益,反而会因为美元的贬值而缩水,因此购买美债就会成为美元资产保值的一种最稳妥的方式。美国也通过发售美债的方式,让美元重新回流到美国。 这也就意味着美元在全世界饶了一圈,然后又回到了美国,同时美国还得到了全世界所提供的商品。而世界各国等于是借钱给美国,让美国人进行各种的消费。即便是出售给美国的商品,也更像是赊账,而不是售卖!” 在2008年,美元霸权收割全世界财富这个概念,还不被人们所熟知。蔡院长所说的这一套理论,对于很多人而言还是很新鲜的。 但新鲜归新鲜,会议室内的众人听完这一套理论后,不由得直皱眉头。之大家前觉得自己卖东西给美国人,是挣了人家的美元,是出口创汇。 如今听蔡院长这么一分析,敢情是人家印了一堆纸,就把自己的商品给换走了,最后人家还把印的纸给收回去了,自己辛苦了半天,就得了个赊账!太扎心了! 主持人最后望向了李卫东:“李董事长,刚才是您率先提出来量化宽松这个可能性,那么请教一下您对量化宽松的看法?” 李卫东拿起话筒:“刚才三位专家的看法都很正确,我非常的认同。不过我是做企业的,所以还是习惯从实体的产业结构看待和分析问题。所以我的看法也不像三位专家那么的悲观。 在我看来,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话,对于我们国家的企业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我看到的是一场机遇,是进行产业升级的机遇!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话,所超发的货币,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流入到市场当中的。是通过投资?贸易?金融系统?社会福利?又或者是直接给民众发钱? 就好比这次美国政府提出的拯救金融法桉,是要购买次级贷款的衍生品,而持有这些次级贷款衍生品的是谁呢?显然是金融机构。也就是说这笔钱是直接流入到金融机构的。 金融机构得到了钱,唯一的用途就是投资。但是现在的美国正在遭遇金融危机,金融行业举步维艰,实体经济也在萎缩,还有什么值得投资的领域么? 除了美国之外,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我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都已经出现了问题,肯定不是投资的好去处。 其他地区的话,比如非洲、南美洲、印度,一直都是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如果西方资本愿意投资这些地方的话,早就去了,用不到等到现在。 所以我认为,西方资本投资能够投资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中国。如果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话,必然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入到我们中国,而由于我们的金融体系对于外资是有严格限制的,所以这笔资金必然会进入到我们的实体经济当中。 这对于我们而言,当然是难得的机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开拓海外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进行产业链的升级,构建完整产业链,将我们的制造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 对比之前三位经济学家所说的影响出口、通货膨胀、以及美元霸权的收割,李卫东所说的这些,显然积极正面的好消息。前排就坐的部委领导忍不住眼前一亮。 然而李卫东却接着说道:“不过各位也别高兴的太早,除了投资之外,西方资本的流入,也会带来竞争。西方有品牌的优势,有技术的优势,而在很多产业还有制定规则的优势。 西方资本进入的同时,会将这些品牌、技术、还有规则全都带来中国,到时候我们本土的企业,必然会受到冲击,到时候会有很多企业被淘汰掉。” 主持人接着问道:“李董事长,如果真像您所说的那样,西方资本携带品牌、技术、规则,来大规模的投资中国市场,我们中国的企业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两个字,升级!”李卫东接着说道:“企业要对自身的技术进行升级,做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最好是能够跟西方企业争夺行业话语权。 如果可以像西方那样制定规则的话,那我们就会利于不败之地。而想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则需要构建出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去制定规则。” “制定行业规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幼!”黄教授从旁说道。 李卫东则回应道:“大国崛起之路,本来就是充满了荆棘,如果工业是那么容易就能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全世界到处都是工业强国了!” 蔡院长则开口说道:“李董事长,能够成为规则制定者固然很好,但构建完整产业链,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至少没必要在所有的领域,都去追求完整的产业链。 全球化进程已经推行了这么多年,各个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也早已成熟。如果刻意追求完整的产业链,等于是打破了目前已有的成熟化的全球分工。 先不说构建完整产业链这事情能否成功,单说构建产业链所花费的成本,肯定要比使用已有的产业链要高很多。即便是将产业链构建完成,也要面临跟已有产业链的竞争。站在成本角度考虑,这并不划算。” 李卫东则微微一笑:“说实话,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全球化!更不相信什么全球化分工,全球化这个概念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当年的克林顿政府,就是力推所谓的全球化。 但是我认为,美国人之所以推广全球化,是因为全球化对美国是有利的。正如您刚才所讲的,美元是全球货币,美国可以通过美元和美债来收割全世界,所以美国人才会希望全球化。 可若是有一天,全球化不再对美国有利了呢?美国还会继续支持全球化么?说不定到时候,美国会退出各种国际组织,放弃对边对话,只搞单边主义,而且是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前提。 就好比国际贸易,美国不再遵守世贸组织的协议,而是跟一百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分别谈判,达成一百多不同的双边协议。而以美国的实力,这种只谈双边的模式,很显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 “这怎么可能!自由贸易是美国的价值,美国怎么可能放弃自己价值!”蔡院长撇了撇嘴。 “美国的价值只有利益!”李卫东耸了耸肩,接着说道:“当然我说的这些,现在都只是预测,预测嘛,有准的,也有不准的,我的预测是不是准确,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蔡院长点了点头,他觉得李卫东此时提“预测”两字,等于是退缩了一步,找个台阶下,他也没有必要再落井下石。 然而李卫东却接着说道:“只不过我的预测,目前还没有不不准确的时候。所以在这里,我也提醒各位企业家,在供应链方面,多留一个后手。 就选你无法去构建整个供应链,但也至少要能确保,如果某一天供应链遭遇到恶意中断的话,能找得到替代品,让企业可以活下去!” …… 次贷危机的爆发加速了美国工业的产业外移,而美国产业外移的最大受惠者,自然是中国。 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还只能靠着低端制造业赚一些辛苦钱,而到了2010年,中国已经可以主导部分国际供应链了。 而等到2012年美国彻底摆平了次贷危机,这时候他们赫然发现,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已经不是美国自己能够搞定的了。 于是***政府进入第二任期以后,开始推动TPP,想要拉帮结派对付中国。到了懂王时期干脆就是贸易战加制裁大棒,直接帮中国推动产业升级。 而美国产业外移加速,跟那四次量化宽松是脱不开干系的。 次贷危机中美国四次量化宽松,第一次是借钱给美国政府购买次贷的金融衍生品,第二、三、四次都是购买美国国债,国债是政府发行的,这也相当于是美联储印钱借给美国政府。 QE1的钱都进入到金融机构的口袋里,金融机构拿到钱,自然会进行再投资,而当时的美国和欧洲都深陷金融危机,想投资也没有合适的项目,于是这笔钱便只能投资到发展中国家,也变相促进了美国产业外移。 QE2到QE4的钱,一部分被用于战争,像是维持阿富汗和尹拉克的军事任务、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打击ISIS,这些都是得花钱的。 还有一部分则被用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就是所谓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桉》,包括金融体系的改革、教育医疗的改革、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能源领域等。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除了能源领域做出了成绩,美国搞出了一个页岩油产业,实现了石油自给自足,其他方面几乎是一事无成。 就比如基础建设投入,当时设定了好几十个重大基础建设,然后开始讨论,结果讨论到***任期结束也没有结果。 ***雄心壮志的要为美国建两万公里高铁,然而光是一个加州高铁,就论证了十四年。这十四年的时间中国都建了接近四万公里的高铁了。 而且光是这个论证就花了五十亿美金,五十亿美金花完,一根铁轨都没见到。 最终QE2到QE4的钱,也都进入到了美国的金融体系当中,然后被金融机构拿去投资一些赚钱的行业。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政府的量化宽松虽然稳住了美国经济,但并没有得到积极的评价,因为钱绕了一圈,最终还是落入到了资本手里,老百姓没有见着。 与之相比睡王政府搞的无限量QE,评价反而高很多,因为无限量QE中有很多钱,是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发给了老百姓。当时新闻上天天报道美国又发钱了,一个人大几百美金,用的就是这个钱。 虽然这笔钱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股市和楼市,推高了纳斯达克指数,把特斯拉股票都炒成了天价,但根据经济学家的估算,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转化为老百姓的直接消费。 只不过一段时间后,老百姓还是要承担发钱带来的通货膨胀后果。不仅仅是美国,疫情期间全民发钱的国家,在一年多后全都迎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也是发钱的后遗症。 面对通货膨胀,富人肯定是无所谓啊,生活用品涨个一倍,对于富人而言也只是毛毛雨,都是开宾利劳斯劳斯的人了,还在乎那10块钱一升的油钱么?98直接加满不多哔哔! 然而对于穷人而言,却是难以承受的生活负担,加一缸油多花十块钱都觉得心疼。当年发的那几百上千美金,一次通货膨胀就都吐出去了,还得倒贴一笔。 言归正传,次贷危机的四次量化宽松的过程中,使得美国产业转移加速。而当时欧洲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肯定不能接受产业转移。 韩国、墨西哥等国的经济体量不足,所能承接的产业很少,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又缺少完善的基础建设,至于印度,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坑。 所以美国产业转移的唯一目的地,就是中国。中国也利用这一时期,建立起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等到低端密集型制造业再向东南亚转移时,中国已经控制了上游供应链,诸如越南、孟加拉等国,只能作为中国供应链的补充。 就比如越南,辛辛苦苦半年的时间,做了3700亿美金的贸易量,对外宣称贸易成长百分之好几十,但一算账,只有7亿美金的顺差,算起来利润不到0.4%,拼夕夕走量促销都比这赚的多。 这就是因为越南做的是低端的来料加工,而没有掌握完整的产业链在,在上游受制于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受制于市场的销售商,自己完全没有定价权。 若是按照日本的雁行理论,在产业专业的过程当中,承接产业的国家应该是分散的。美国这只头雁,留下一部分核心产业,将其与部分给了西欧、墨西哥、日本等国。 西欧再将淘汰产业分给中欧,接下来是东欧,墨西哥将产业向拉美地区扩散,日本则分给亚洲四小龙,再从亚洲四小龙到亚洲四小虎,然后再向亚洲其他国家扩散。 最终就是发达富裕国家保留高附加值产业,贫穷落后国家希纳低附加值产业。所有国家加起来,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所谓的全球化。 然而这一理论到了中国却不灵了,中国的体量足够大,可以吸收全部的产业链,因此产业链到了中国这里,变成了在中国内部进行消化,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是中国在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同时,还形成了终端庞大的内需市场。 因此当美国想要将产业链从中国移除的时候,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找不到国家来承接这么庞大的产业链,二是资本已经离不开中国市场了。 第一个问题,***政府搞了个TPP,把一大推太平洋国家拉进来,希望用整个太平洋国家来承接中国的产业链。 结果懂王上台以后自己先退群了,中国反倒是想加入这个TPP,让其他TPP国家成为中国产业链的附庸。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真的无解了。让资本远离市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比如为了打压中国的芯片产业,美国掏了500多亿美金做补贴,搞了个《芯片法桉》,其中有一条内容就是,拿了我这个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允许在中国进行投资。这摆明了就是让企业二选一选边站。 然而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这一条款的,不是韩国的三星,也不是对岸的台积电,而是美国的英特尔。 英特尔在中国不光是每年卖几百亿美金的芯片,还投资了诸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智能设备、可穿戴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无人机、车联网、虚拟现实等产业,英特尔在这些产业提前布局,就是为了未来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为了拿你美国政府几十亿美金的补贴,放弃几百上千亿的市场,真当我英特尔是棒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