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贪官污吏多
“大人,我……” “今天你拿也得拿,不拿也得拿,不然本府就把你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上报给皇上!” 见知府态度如此强硬,众人都吓得有些呆了,这不是强逼吗?他们到底造了什么孽,要碰上这种事? 姚县令看知府的意思,他们不出钱,今天是难以全乎着出去了,为了区区几万两,把命丢在这里,可太不值当了。 “我确实没有八万,能不能再减一点?” “再减?你能拿出多少?”知府本来就是故意报高了一点的,因为他知道他们都会跟他讨价还价。 “四万如何?”姚县令一下子砍了一半。 知府勃然变色,阴沉着脸说:“我看你是压根没有诚心吧?” 姚县令只好再问:“那就五万?” “六万。”知府再给加了一万,“一分也不能少,否则休想离开。” “这……是。”姚县令心里呜呼哀哉一声,只得认命。 知府见他妥协,心里总算稍微满意。 于是看向其他人,目光锐利道:“你们呢?打算捐多少?” 底下一个胆子比较小的,已经被这个场面吓得后背冒汗,只想赶紧交了钱走人。 “下官,下官捐一万。” 一万不多不少,刚刚符合知府的预算,他满意地看了他一眼,点头道:“还是黄大人爱民,本府替那些难民向你致谢了。” 那县令连忙起身,拱了拱手,因紧张的脸色通红。 其他人朝他那儿一瞪,都很有怨念。 怎么回事呢?开口就是一万两,这还让他们怎么砍价?这种人真是该打! “你们呢?”知府又催促道。 事已至此,还能怎么样?大家都只有跟着捐出一万两,最后情绪低落地离开。 这场聚会之后,高兴的只有知府一人,因为只有他才是赢家。 姚县令捐出的六万两,加上其他六人各一万两,共有十二万,用来做两个镇的生产恢复,是绰绰有余了。 用省点儿,他自己还可以留下个两三万。 银子到手后,知府扣下两万,收入私囊,立刻吩咐下面的人去西水镇和洪岩镇安顿难民,然后帮助他们恢复经济和生产。 灾民确实是暂时得到了安顿,胡尚书知道后,立马禀报皇帝。 皇帝大喜,立刻把知府叫到跟前,毫不吝啬地夸奖了一顿。 “这一片有你治理,朕也就安心了,希望你再接再厉,往后还能做得更好,不要让朕失望。” 知府得意道:“皇上放心,臣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如此甚好!”皇帝满意地点点头。 可知府不知道的是,他扣了两万后,发下去的十万两银子,又经过好几层剥削,最后到基层的只有每个镇三万两左右。 这个钱在用来安顿了灾民的一日三餐后,就剩下没多少,帮助一些餐馆酒楼营业后,基本便耗完了。 而那些酒楼饭馆营业之后,却没有顾客,因为其他人根本没钱去吃饭,半个多月后只能关门。 因此最终完全是白费了银子,一点事没做成。 待官府拨下去的银子彻底用完,很多百姓又回到没有饭吃,只能饿肚子等死的状态,为了生存下去,有些人四处去乞讨,有些人则做起了偷鸡摸狗,打家劫舍甚至是杀人越货的营生,两镇一带再无安生,整个青阳县都不太平了。 陆浅看着这个情况出现,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这是她早就料到的。 官府那群人,根本全是些贪官污吏和酒囊饭袋,有再多的钱,到他们手里也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陆姑娘,你看咱们要不要把那些乞讨的难民接到厂里来?我昨天进城,碰见好几拨人,实在太惨太可怜了。”马力向来是个善心人,见不得别人受苦。 可是陆浅并不赞同他这么做,“咱们这里顶多能请他们吃个一两顿饭,养不起那么多人的,要是接了过来,不说解决不了他们的生存问题,连这里员工的生存也成了问题。” 听她这么一说,马力发起了愁,“这倒也是,咱们这个厂还不够大。” “你先回去吧,别想这些了,越想越愁,且又没什么用,还不如不去想,继续把手头的事做好,发展壮大咱们的队伍,以期今后能有帮助更多人的能力。” 马力叹了口气,点点头,“你说的是啊,靠官府那些人终究是不成的,他们眼里只有他们的利益,只有咱们这些曾受过苦难的人,才能明白苦难中的人活得有多艰难。” 陆浅含笑说:“所以,咱们才要将全天下受苦和受过苦的人都团结起来,为我们自己谋求一条全新的路。” “说得好。”马力抚掌表示赞同,可他其实并没有听懂陆浅的话,单纯以为她只是要壮大生意,将来给更多的人发工钱而已。 陆浅明白他没理解,也不打算进一步解释,因为现在还没到时机。 晚上,回到卧房,睡觉前陆浅进到系统,查看积分和任务。 由于最近并没有怎么做任务,因此积分几乎没有变动,不过任务那一栏,已经有好几个红点,说明已攒了好几个未完成的任务。 陆浅点开来看,不禁弯唇一笑。 这几个任务她暂时还不打算做,因为还不是时候,而且完成其中一个,就会打乱其他的,反而不美。 等时候到了,完全可以一口气全部做完,那样的话,也能多获得一些积分。 关闭系统后,陆浅躺倒在床上,很快便睡了过去。 另一边,县令面对如今这个局面,正焦灼不安,束手无策。 这段时间来,很多难民涌到县衙来,找他要出路,要饭吃,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直称病,把他们关在门外。 刚开始百姓还能信他是真病了,但好几个月过去,他还在病,百姓便不信了,毕竟谁也不傻。 城内乞讨的难民越来越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这些人还专门选县衙所在的这条街蹲,本县的百姓对他的怨念日复一日加深,甚至还编了顺口溜讽刺他,让那些孩子大街小巷四处传唱,几乎彻底败坏了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百年好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