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豪斯绝大部分华人迁往现在的唐人街,不肯搬迁的熊猫饭店迎来了新的客流——从远东作战回来的士兵,他们喜欢中国菜,但英国舌头始终不同于中国舌头。战后的物资匮乏,也让熊猫饭店的菜品不得不变化。 几十年来,熊猫饭店和其他中餐馆一样,都只有迎合英国舌头才能生存。 “不是把皮鞋卖给土著,是现在就有需要皮鞋的人,就在这里!”秦椒说着,勺子指向周围那些高大的玻璃建筑。 “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中国人,他们长着地地道道的中国舌头,他们想要原汁原味的中餐,只要味道正宗,哪怕站在街头吃盒饭。” 看着她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傅亚瑟竟有一瞬间感觉被说服了。 他回过神时,秦椒已经拿出一个小本子,向赵杰森展示自己这一周的市场调研结果。 傅亚瑟旁观后不禁皱眉,对过去的一周她的作息隐隐感到生气。 摆摊车白天开遍狗岛,晚上停在莱姆豪斯码头。小本子上的营业额每日变化不齐,错落如心电图,还是特别不健康那种。 这些心电图充分表明:熊猫饭店附近的公寓里大多是本地白人,他们更倾向于在家用餐,喜欢物美价廉,适合家庭共享的食物,对新口味接受度不高。 游客倒是乐于尝新,但无论是徒步、骑车还是游船,只要天气变糟,游客就会大大减少。 “所以,从金丝雀码头争取客人才是上策。他们喜欢美食,消费能力也强。我想为他们烹饪正宗的川菜。” 赵杰森翻看着小本子,眉头渐渐放松。 “看得出花了一番功夫,可惜是个外行。”他随手指着一页,“车流绝不代表人流,请记住,车速只要高于五十迈就可以忽略不计。” 再翻到下一页:“你记下了周边的停车场,但是车位占有率在哪里?” 他一页页翻下来,指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秦椒的双眼却越来越亮。 最后,赵杰森严肃道:“如果这就是你的客人,范围实在太局限。留学生来得快,去得也快。新移民也一样,你可以调查出他们买了多少套房子,却并不知道他们一年能在这里呆几天,又能吃几顿饭。” “包括你的朋友小谭。”傅亚瑟忽地插话,“拥有职位的精英也未必可靠,几年前一场金融海啸就把你背后那栋大楼清空了三分之一。”” 第72章 粤菜可以,川菜为什么不行? 话一出口,傅亚瑟就暗自懊恼。 果然,他收获了一记白眼。 “傅医生放心。”秦椒斜睨过来,唇角微弯似笑非笑,“小谭就是从那波金融海啸挺过来的。” 她转向赵杰森,抛出了一个问题:“请教老行尊,伦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家粤菜馆?” 这是个好问题。 唐人街几乎是粤菜和粤语天下。傅亚瑟记得自己小时候还奇怪过,为什么唐人街的中国话和自家祖辈发音完全不同。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很有兴趣。”他看向赵杰森。 赵杰森很意外:“你才是本埠华裔,我一个半路出家的……这一百年来的伦敦的华人历史你向我要答案?” 傅亚瑟无奈地一摊手,旁边已传来秦椒脆生生的嘲讽:“可能伦敦人不算华人。” 锐利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扫视片刻,赵杰森脸上便多出一丝古怪的笑意:“这事说来话长,” 他们沿着水边,信步朝码头博物馆方向走去,听赵杰森讲述伦敦中餐的往事。 傅登科老爷子是个罕见个例,其实最早聚居在莱姆豪斯的华人,大多来自广东。英国最早的华人社团,成立于1906年的四邑总会馆就是由广东开平、恩平、台山、新会四地的广东侨胞和香港同胞组成。 一百年前,普通英国人还没有养成下馆子的习惯,伦敦的餐厅其实很少。莱姆豪斯有好几家粤菜馆,和熊猫饭店一样,也是面向码头聚居的同胞。 那时候,莱姆豪斯是英国人眼中的贫民窟和犯罪天堂,华人是黄货,不是抽鸦片就是在犯罪,华人所吃的中餐当然也是邪恶的,下等人的饮食。 “天啊,他们连猪大肠和鸡脚都不肯放过!” 直到1924年,英国举办了一场全世界实业大赛。中国的爱国实业家也想为国争光,但限于当时国力和技术水平,大部分选项都只能放弃。最终决定由香港的粤菜名厨出战。 三名粤菜主厨带了一支超过五十人的团队来到伦敦。实业家和侨胞慷慨解囊,耗费五十多万银圆,在赛场兴建了一座红墙碧瓦的古典酒楼,从气场上就震慑了一众洋人。 这是粤菜第一次在英国扬名立万。 看中国菜和东方面孔都一样的英国人,从此知道了中餐之中还有粤菜,而粤菜居然非常精致,连餐盘都是细瓷器,据说连中国皇帝都会享用。 不过粤菜在伦敦真正兴盛,还是1950年之后。一大波香港移民涌入。这波移民中不乏在香港有头有脸的华商名流。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他们掷重金,聘名厨,在唐人街开起了“正宗”粤菜馆。 恰逢其时,初代华人的后裔也凭借读书和工作崛起,同手握资本的新移民一起步入主流社会。 伦敦人开始习惯粤菜、喜欢粤菜,甚至举办了“用筷子吃粤菜”的娱乐性比赛。装潢有浓郁的中国风,相对物美价廉的粤菜馆就成了伦敦大众的时髦选择。 如秦椒工作过的满汉楼,就是那时候开店的。 “所以咯,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先卖给自己人,再让英国人共沉沦的过程。”秦椒一挥勺,信心满满,“粤菜可以,川菜为什么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