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哈啰,熊猫饭店

第257章

哈啰,熊猫饭店 圆月四九 2219 2024-07-11 00:58
   有些夜晚,她隐隐觉得,自己离想要做出来的“更出色的麻婆豆腐”已经很近了,有什么想法就在她脑子里盘旋。   一步之遥,伸手可及。   第226章 找到根,就是找到一切   这段时间,让秦椒最感兴趣,也大受启发的,还是许家兄弟餐馆的故事。   同熊猫饭店一样,许家兄弟餐馆也是初代移民扎根英国的见证,同样经历了四代人的传承。   就在傅登科跟随传教士来到伦敦的那一年,有个只会说粤语,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年轻妇人阿丽卖掉陪嫁的银耳环,在香港轮船公司买了一张船票。   她要跟随表亲一家去英国工作,听说在那里做女佣,一年就能赚到十年的钱。   为此,她忍痛把一双儿女丢给丈夫,登上了开往利物浦的海轮。   那时从香港到利物浦,轮船在海上足足要走三个月。漫长的旅途中,轮船会在不同的港口停靠三五七天,阿丽就会去码头上打打短工。就在东南亚的那几个码头上,她学会了煮咖喱和搭配各种热带香料的手法。   在英国,她凭借一手好厨艺当了厨娘,几年后终于攒了笔钱寄回乡,让丈夫带着孩子也来到曼彻斯特。   又过了十几年,改名为丽莎的阿丽终于在唐人街开了一家小饭铺。她一直想念家乡的各种“煲”,现在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小饭铺里卖地道的广东风味。同时,她也用英国人爱吃的咖喱和热带香料汇入其中,发明了一道风味特殊的“咖喱鸡煲”。   靠着这个生意日益兴隆的小饭铺,许家在曼彻斯特扎根、开枝、散叶,许家的儿孙也同傅家一样,通过优异的学习和工作表现一步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不同的是,丽莎没有老亨利这样的接班人。她去世时,正值英国六十年代反华潮掀起,华人社群噤若寒蝉,而英国所有的中餐馆也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狂风暴雨。   那一年的四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封医生来稿。   文章声称自己在中国餐馆用餐后,短短十五分钟内,先后出现了头痛、流汗、恶心、心悸等症状,脖子、后背、双臂也有不同程度的麻痹。   这位华裔医生郭浩民提出,这种不良反应来自味精,众所周知,中国人就喜欢用这种调味素,这是当地中餐馆和其他餐馆最大的区别。而味精不是天然调味品,它其实是一种用人工手段提取的化学物质,学名谷氨酸钠。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还列举了自己连续一周在同一家中餐馆、不同的中餐馆就餐后的反应。   仿若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投稿,声称自己吃完中餐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很快,这些症状被取名为“中国餐馆症候群”。   “味精有害”,“中国菜有害”的说法席卷了欧美世界。就连华人自己也开始拒绝味精和中餐馆,许多店家只能在门口张贴告示——“NO-MSG(谷氨酸钠)”,试图挽救生意。   就在这场风暴中,丽莎的餐馆倒闭了。一个月后,她也撒手人寰。   她去世后许多年,许家没有人从事餐饮行业,就好像那是家族不能揭的伤疤。但是丽莎的菜谱和味道一直传了下来,尤其是那道独创的咖喱鸡煲。   直到九十年代,许家第三代,也就是许唯一的爸爸和叔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们放弃了光鲜体面的职业,在丽莎餐馆的原址上重新开了一家餐厅,命名为“许家兄弟餐馆”。   “要说为什么?大概就是觉得很可惜。”许家爸爸是这样告诉秦椒的。   一个律师,一个金融顾问,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却始终觉得脚踩不到地面。在写字楼里身穿西服,口说英语,绝大多数时间其乐融融,却总会有一瞬间的惘然: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为这堆数据搔破头?   秦椒咦了一声,说:“我有个朋友,最近也有这样的烦恼。”   许家爸爸点点头,表示理解:“那他一定也是我们这样移民的后裔。一个人,如果不清楚自己从何处来,就很难知道往何处去。”   听上去有些深奥,秦椒不是很能理解这种感觉,皱皱眉问:“难道解决的办法,就只是开餐馆?”   “当然不是。”许家爸爸笑起来,“重要的不是开餐馆或者做什么职业,而是如何让心变得踏实。”   秦椒眨眨眼,还是不太理解。   “像你这样,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起点和目标是一致的,心就是踏实的。”许家爸爸说,“像我们许多移民后裔,很难说是自己喜欢读书,又或者是自己想要选择这份工作,这种生活,还是为了出人头地,尽快地把自己变成英国人。”   秦椒耳边也响起傅亚瑟懊丧的低语:“我发现,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当医生……”   “但是穿上西服,打起领带,同英国人一起喝下午茶,在酒吧看球聊天,这样就算变成英国人了吗?”许家爸爸摇摇头,“年轻时有段时间,我时不时看着落地玻璃窗上的自己,就会看着一个滑稽剧演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费尽辛苦让自己变成英国人,还是照样没有归属感?”   “那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   “我还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本畅销书,后来拍成了电视剧非常流行,名字叫《根》。”   许家爸爸给秦椒讲了那部讲述美国黑人家族历史的小说,整整七代人的血泪交织,直到一个后代在南北战争时获得自由,重建家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