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进忠与刘吉龙是追随刘綎多年的部将,情若父子。当刘吉龙战死于本次进剿途中的深河时,刘綎为此悲痛欲绝一日未进水米,马进忠更是哭的象个孩子。 如今得到刘綎和刘昭孙等人阵亡的噩耗,马进忠实在承受不住痛失袍泽的悲恸,急怒攻心之下牵扯未愈的伤势,口吐鲜血昏死过去。 杨林急速来到马进忠的卧室,只见他脸色蜡黄双目紧闭,气若游丝奄奄一息。手指一探鼻息明显是出气多进气少,再搭脖颈动脉和手腕,几乎感觉不出脉象。 “速去请郎中,快、要快!”杨林见马进忠这状态便知事情不妙,又急道:“将堡内外所有郎中都请来,不管花多少钱都要请来!” 吴小七自从上次说要搬来与杨林同住后,便跑到熊大海和彭义的屋子与他们睡在一铺炕上。说自己现在是把总大人的亲兵,所以要时刻在杨林身边待命,活生生的把熊大海挤到了北炕。而熊大海则是很郁闷,吴小七说他是杨把总的亲兵,那么自己算什么? “遵命!”吴小七见杨林睚眦欲裂的样子,便知事情紧急。二话不说拉起彭义和熊大海就往外跑,刚到门口便与王长水、张祝和杨成几人撞了个满怀。 “几位把总大人得罪了,马大人伤势加重,小的奉命去请郎中。抱歉了!”吴小七拉着彭义和熊大海脚下不停,火烧屁股似的跑没影儿了。 王长水三人也是刚刚才知道马进忠的情况,所以也是急三火四的奔来,一进屋便看到杨林在地上急的团团转。几人简单问了问情况也是没有好办法,只能大眼瞪小眼的陪着。 吴小七、彭义和熊大海各带几名官兵,赶着马车分路去请郎中。不到半个时辰就请来了四五名郎中。 几位郎中经过一番会诊,认为马进忠是悲伤过度引发未愈的内伤,导致气血淤积于肝胃最后吐出。看着状态挺凶险,其实只要吃些疏肝理气、补气养血、和胃健中及舒心理脉的药,再卧床静养一段时间就能好转。 杨林等人见几位郎中这么说,心中一块大石头方落了地。忙命人煎药给马进忠喝下去,又给每名郎中十两银子表示谢意。 次日一早,果如郎中所言,马进忠在服药后竟睁开了眼睛,并喝了两羹勺的小米粥。一夜未眠的杨林知道后极为高兴,始终悬着的一颗心方才落地,。 两日后,镇江堡游击将军官邸公堂。四十出头的张应昌坐在上座,他已经恢复了长途跋涉的体力,今日便升帐点卯。杨林、孙通和张祝几人,与张应昌的千总和把总等部下按顺序分列两旁。 孙通作为留守镇江堡的武官,首先向张应昌禀报了现今镇江堡和宽奠等周边城堡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翻页) 随后又汇报了各堡驻守官兵的情况。 张应昌点点头道:“萨尔浒一战,辽东官军精锐尽失。所以本守备奉辽东经略杨镐杨大人的调令,率两千官兵充实镇江、宽奠等边堡的防御。如今国事艰危,希望诸位同心戮力,为朝廷分忧。” 张应昌说完看向两旁的部下,最后把目光落在杨林的身上,从桌案上拿起一份公文大声道:“萨尔浒之战我军虽败犹荣,御敌死战和威震敌胆的忠勇将士迭出。依据本次征虏各路大军的塘报,和先期返回沈阳的官兵禀报,现宣读朝廷对把总杨林和麾下官兵的奖励。” 杨林、张祝等人闻言精神一振。升官发财谁不喜欢?所以几人是竖直了耳朵,生怕漏掉什么重要信息。 张应昌先是念了一大段的官话和套话,最后才道:“表功一,哨官杨林,杀虏镶蓝旗头目莽阿,赏银六百两。同时额外赏银二百两以表杀敌勇士之功;富察之战,以把总职管备御事,率部杀虏三百余,其中有牛录额真、达旦章京等以下头目二十人,赏银二百两。” “表功二,把总张祝、王长水、杨成及以下哨官、队官等,率所部浴血杀敌斩首颇多,以官阶赏银二百两、一百两、五十两不等;表功三,杨林所部官兵与敌血战,伤亡过半而不退,实乃官军中勇武劲旅。按官阶秩轶行功论赏,兹赏银五千两,并补齐所欠军饷。阵亡将士除赏银外,另加追恤;杨林率部回撤镇江堡途中,杀虏四十一人,赏银四十一两。合计赏银八千六百四十一两。同时擢升其把总之职!” “谢吾皇万岁万万岁!”虽然这不是圣旨,但杨林等人还是要出列跪地谢恩。然后由中军官将公文交于他们手中,作为奖赏和晋升的凭证。 “本来把总杨林还应受正千户世袭,但需要吏部、兵部和户部勘验,最后还要陛下朱批,所以此事暂时搁置。待朝廷日后再下任命。”张应昌说完向众人道:“好了,除了杨林留下,其他人无事可以退下了。”。 张祝、王长水和杨成几人闻言互相看了看,暗道这就奖赏完了?那么整支后军的其他弟兄怎么没有奖赏?难道朝廷把他们忘了? 三人本欲留下来问问张应昌,但见杨林一直使眼色让他们先离开,便悻悻的随着大家退出公堂。 杨林见公堂中除了张应昌和他的亲兵外已无他人,便向张应昌躬身施礼道:“守备大人,标下斗胆相问,当日在富察与建虏交战,马进忠、杨应宗和文济武三位大人身先士卒与敌血战,最后杨应宗和文济武两位大人殉国,马大人重伤昏迷不醒,不知朝廷给与他们及麾下官兵何等奖赏?” 张应昌看了看杨林,道:“此事朝廷已有安排,奖赏和抚恤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日便会给与他们本人及家人,你自不用担心。” “哦,那就好。”杨林松了口气。只要朝廷别做卸磨杀驴的蠢事就好,否则以后还有谁会去卖命打仗。 这时张应昌从桌案上拿起一封信,让亲兵交给杨林道:“我把你留下便是转交这封信。这是辽东兵备御史监军张铨张大人写给你的。” “多谢守备大人转交标下的信件。”杨林忙上前双手接过,打开火漆抽出信纸仔细观瞧。 原来张铨与杨钦既是同乡又是好友,俩人一文一武处的极好,互相登门拜访也是常事,所以他自杨林小时候就认得。当他从蒋川等人那里得知杨林去铁背山找父兄,便认为他们父子四人深陷敌阵早已殉国,为此哀痛不绝两日不进水米。 几日后张铨巡视备御公署,正好碰到李丁拿着莽阿的首级和杨林的信物来领赏。从他的口中方知杨林未死,心中自是高兴不已。后来又根据孙通送来的塘报,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张铨出于对杨林的爱护,也不希望自己好友的后代再遭受什么危险,所以在他的运作下,给与了杨林最多的赏银并升为把总一职。 张铨信中大意是杨钦已经殉国,那么作为他的好友就有责任为他安排好家事,所以给杨林今后安排了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杨林就此解甲归乡,娶妻生子伺候母亲于床前,为她养老送终,等正千户世袭的文书下来也算有了终生的保障。他是最希望杨林走这条路的。 第二条路是杨林继续从军为国效力,但是辽东的形势不容乐观,有随时殉国的风险。所以为了降低和规避这种风险,他将杨林安排去辽东半岛最南边的金州卫,以把总职管备御事顶替文济武的空缺。 只要不出错,干上一两年后再去京师参加兵部的考核,便可转为正式的正六品备御一职。 张铨在信中最后告诉杨林,这两条路都已经为他铺好了门路,不管选哪一条都可以直接和张应昌说,可随时动身离开镇江堡。 杨林看完信后陷入了沉思。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第一条路是最好的。谁不喜欢一天啥事没有,然后到了日子就有银子拿。可从现在开始,那里还有太平日子? 那么选第二条路,自己真不敢保证历史会发生变化。就如自己给刘綎送信,本以为他们可全身而退,结果却在富察全军覆灭。 不过历史还是有变化的。至少马进忠和三百多名官兵就躲过了此劫。这就好似历史是一座大山,在自己不断的撬动下终究会有一丝松动。 有些事情不去努力改变,会留下终生遗憾的。那么,就选前途莫测的第二条路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