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新明之路

第六十六章 喜极而泣 乐极生悲

新明之路 叫我二师兄 4127 2024-05-13 23:01
  今天郭府有点乱,人来人往闹哄哄的,因为要把所有窗户都换成玻璃窗。郭老爷的高兴还不至于此,因为晋商的查办,好多古董落到了他的手里,朝廷只挑了些好的送往宫里,大多都看不上,便宜了财大气粗的郭京章。  等所有玻璃窗换好,郭府景色剧增,这种古建筑与现代工艺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住宅,以前在房里看不到外面的风景,除非打开窗户,可天冷不开都受不了,现在抬头就能看见假山凉亭、池水游鱼,还不会冷。  高兴得郭京章又大手一挥,设宴庆祝。  这次好多人过来蹭饭,美其名曰过来参观的。看到玻璃窗,张慧做了惠安伯的主,要把家里的窗户也换了,刘文柄几兄弟也不甘人后,也嚷嚷着要换。  还有位特殊的客人,太子的爱子朱由检也过来了,本来是身体好了,来感谢郭一凡的救命之恩的,结果运气好,碰上了吃席,还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合,高兴的小嘴都合不拢。  只可怜厨娘谭姐,这顿忙,差点腰没整折,不过开心做事与不情愿是不同的,干活有劲,最主要家里又能改善伙食了,每次宴会,剩的饭菜最多,自己不拿夫人都不让,因为郭家不吃剩菜。  喜气洋洋的不仅是郭家,首辅大人也很嗨皮,自从敬献了玻璃镜,后宫安静了很多,万历也能安心修道,心情自然大好。方从哲见缝插针,上书要开海运,通饷辽东,也获批了。  得寸进寸的方从哲又请册立皇长孙朱由校为皇太孙,万历理都不理,向来讨厌得陇望蜀之辈。  辽东形势的确不能轻视,方从哲也很有先见之明,国库有钱,优先边军,不能眼看后金做大,从斩了后金的后援晋商,又开始了军力上的发展,新式炼钢效果显著,打造的兵器削铁如泥,当然这个铁只是以前的兵器。  打仗打得是钱粮,军饷欠了太久,会把军心丢尽,所以才开通海运,提高运输效率,让辽军壮大起来。  兵器、盔甲、军粮、饷银,通过一千两四轮马车运往天津卫,再通过海运由青岛转运辽东。  一切都有条不紊,安排有序。只是没考虑过后金的决心,这一年的大寒,正是标志着“小冰河时期”的开始,以前的冷只是开胃菜,现在才是正餐。  东北的严寒不仅让当地缺衣少食,更是冻得人畜皆亡,活着的人哪里忍受得了无休止的严寒和饥饿,只要能动就会拿起屠刀冲向南方。  天灾人祸,总是天灾在前,人祸紧跟。面对灾难,唯有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后金便是如此,大明又要遭殃。  好在郭一凡把蒙古经营的很好,蜂窝煤的推广能保住不少人畜,再加上收购毛线,推销毛衣棉被,蒙古鞑子应该不会太惨。  才到九月,后世还是开空调的日子,这里已经极冷。大风起,雪雹如碗大,旋成雪砖,平地水涌三尺;大雪弥空,百鸟饿死,平地丈余,河水冰合。  即便是南方,也是如此,这才是小冰河时期真正的威力,正是这年,广州大雪,压塌房屋无数。  刚开心没几天的方从哲再也笑不出来了,何为乐极生悲,刚过上好日子,又有烦事索命。  从他上任来,第一年就是大旱,饿殍遍野,饥民相食,好不容易熬出头,因为郭大少的协助,国库有了钱,土豆红薯大丰收,兵器也先进了不少,这才几天,又回到了从前。  流民四处涌来,特别是北方,轻如鹅毛的大雪,也顶不住积少成多,压垮了茅草屋,干掉了泥胚房,甚至砖瓦结构也没放过。  九月中旬,郭一凡所建的小区就迎来了住户。  这是大明有史以来第一个小区,名为新明小区,目前只是一期,共建楼房80栋,每栋三层,一层八间,还设有公共卫生间。全新的钢筋混泥土结构,连窗户都是玻璃的。  可这也只能容纳两千户不到,再怎么挤也就万人。  可流民一来就是两万,后面还源源不断。  郭一凡想过情况危机,可也想不到这种地步,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尽管他把大部分赚来的钱都投进这个小区,又加班加点,还是望尘莫及。  实在没辙,郭老爷出了一计,招工,工钱日结,包吃包住。  然后小区变成了学生宿舍,每个房间都是床铺,上中下三层,好似火车车厢。  招来的工人又加班加点开始盖房子,不过盖的都是大房子,总不能让流民夜宿街头田间,风吹雨淋。  郭家仓库不多,但郭家粮食真多,每天开设粥棚,煮的都是红薯粥,这是郭一凡把大部分红薯都收集过来了。  土豆是没有免费的,做工才能吃到,好在郭一凡储物戒里好几船的大豆,把菜也给解决了。  赵士郎带着全家老小,也在逃灾,粮食倒也有点,只是家里房屋全塌,没法再住,柴禾缺失,粮价大涨,不逃只能冻饿而死。  父母都冻死了,夫妻俩带着三个营养不良全身浮肿的孩子,两男一女,混在逃灾的队伍里,一路向南,终于活着来到京师。  本是儒士的他,也算是出自书香门第,这才刚考上秀才,就迎来了大灾,喃喃着天不由人,为之奈何。  在喝了一碗郭家施舍的红薯粥后,才渐渐暖和了身子,恢复了意志,在家人面前必须表现的坚强,才能给他们希望。  看到不少人去看墙上贴的招工告示,他毛遂自荐,为众人朗读,毕竟是秀才,识字也是优势。  还没读几个字,就喜极而泣,念不下去了。  这是绝望中看到了新生。  把郭一凡三个字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告示:为解民忧,郭家招收大量劳工,提供食宿,按天结薪,有意前往城外新明小区报名。郭一凡。  当天,赵士郎就带着家人去报了名,领到了宿舍的钥匙,因为他和长子都能出力,妻子也能帮厨,一家五口都能住上楼房。也因为他是秀才,能段文识字,还被安排了管事的职务,日薪两百文。  像这样的家庭还蛮多,虽然只能挤在一个宿舍,但好歹遮风挡雨,不至于太冷,何况郭家还提供了蜂窝煤,烧水取暖两不误。  人多力量大,严寒也挡不住这些想活下去的灾民的心。  砖瓦厂、水泥厂、钢铁厂、玻璃坊,都迎来了不少工人,三班倒的机制,歇人不歇炉,产量翻三番。  盖房子的辛苦点,郭家虽然提供了很厚的棉衣棉裤还有没见过的毛衣,但还是鼻涕直流,所以改成了五班倒,附件还设了锅炉房,专门提供热水,休息处也布满了煤炉。  到目前为止,来京的流民在郭家的帮助下,未死一人。  当然朝廷也没有不管,国库也拨款不少,为缺乏劳力的人提供了保障。  而这一切,老板也没过问过一句,依然沉醉在修道之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