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明末:辽东雄狮

第八百二十一回 变量分析

明末:辽东雄狮 秋予岸 5427 2024-05-13 01:33
  正当杨承应准备就出海事宜,与郑芝龙细细商量,刘兴祚来了。  他不是一个人来。  除了刘兴祚,还有工部尚书孙得功,工部左侍郎罗绣锦、右侍郎马鸣佩,辽北总督济尔哈朗,吉林巡抚杨方兴,长春府知府罗绘锦。  工部与农工商部不同。  工部是遵循传统,主要负责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约等于交通部加公路交通局。  农工商部的“工”,特指“工业”。  来这么一帮人,让杨承应感觉事情有点大,便让郑芝龙离开。  他在里间,召见这些大臣。  还让侍从端来了炭盆,众人围着炭盆坐着。  “你们专程来见我,不知有什么大事?”杨承应问道。  博览会一结束,济尔哈朗等人就要前往吉林赴任。  这让杨承应更加感觉事情的严重性。  刘兴祚没有回答,向杨方兴使了个眼色。  很显然,杨方兴是这场会面的主导者。  杨方兴却没有立刻开口。  又瞅了一眼,自己的顶头上司——济尔哈朗,见他也点头,杨方兴才道:  “大王去东北时,派人专程量过河水高度,并一一记录在册。”  “没错。”杨承应看他们打眼神官司,有些好笑,“我希望你们去了东北以后,粮道不会因为水的变化而中断。”  “大王的心是好的,但有一件事,臣有不同的意见。”  “什么事?但讲无妨。”  “越往东北,河流越是受制于地理,流水越来越浅。大名鼎鼎的嫩江,也会有无法行船的时候。”  “这我知道。”  “大王,要掘开伊通河,用河水灌溉稻田,臣认为不妥。”  “原因是什么呢?”  “大河行船,靠的是水深。掘开大河,修建灌溉水渠,这的确是种植水稻的好办法,却不能长久。”  杨方兴说道:“至少在铁路开通前,不能那样做。大王知道,去年仅一年就有数百万人口涌入境内,用水量奇大无比。  如果再灌溉稻田,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说着,杨方兴拿出了杨承应当初测量的水文数据,以及他自己在后金当差时,对河道的观察数据。  古人在数学计算方面,远不如今人。但是在数据分析方面,尤其是杨方兴这种河道治理大师,相当的了得。  通过分析和计算,每一地区只能掘开多少河口,灌溉多少良田的数据,一目了然。  杨承应吃惊地抬起头,看向杨方兴。  在没有计算机时代,杨承应不指望部下搞精细管理,但没想到杨方兴这么有能耐。  “这是臣走访新据点青阳堡(昌图)、梨树城得到的,通过去年一年的观察和统计。”  杨方兴介绍道。  “了不起!”杨承应竖起了大拇指。  这种数据分析能力,正是最缺的。  “臣请大王暂时收回成命,将水稻一事暂时搁置。等铁路修通到阿城,再进行也不迟。”  杨方兴抱拳,认真地说道。  “你的主意甚好,我非常赞同。”杨承应点头。  东北山河广阔,总共有两大水系——辽河水系,黑龙江水系。  辽河流入渤海,黑龙江流入太平洋。  黑龙江上游为克鲁伦河,中游为额尔古纳河,下游为黑龙江。  以北支流,斡难河,石勒喀河,结雅河,布列亚河,阿穆贡河。  以南支流,海拉尔河,呼玛河,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但是与南方大江大河不同,北方很多河流都有段时间会断流,冬季还有漫长的冰封期。  历史上,康熙末年就已经出现粮道不畅的情况。  杨承应所处时代暂时没有断流,是因为暂时人口不足。  满清虽然封闭东北,但是阻挡不住土地危机,很多人闯关东。  由于没有详细的规划,都在用河水灌溉,导致土地流失、沙漠化和河道淤泥堆积。  最终,长距离的航运消失了。  短距离河运,也随着铁路的出现而消失。  刘兴祚说话了:“大王,您瞧!杨方兴比我适合做漕运总督,臣想和杨方兴换一换位置,臣做吉林巡抚。”  杨承应听了,目光扫过在场众人,都露出赞同的神色。  倒是杨方兴有些慌张,拒绝道:“漕运有河工、兵丁,还要面对可能的劫掠,臣从没有带过兵,不会呀。”  “没有一开始就会带兵,不会可以学嘛。”  杨承应赞同刘兴祚说的话,“你要是怕带不好兵,可以让刘兴祚的哥哥刘兴沛协助你。”  刘兴祚点头表示赞同。  “承蒙大王看重,诸位信任,臣愿意勉力一试。”  杨方兴见推脱不掉,只好抱拳说道。  杨承应见他接受,点头道:“那好,以后你就是漕运总督,我再给你加监察御史衔,主管漕运及河道诸事。”  “臣,领命!”杨方兴起身谢恩。  杨方兴的事,给杨承应提了个醒,要大力培养“理科生”,通过数据统计、计算分析,来处理一些政务。  没有精打细算,成不了事。  但是,就目前而言,有这份本事的凤毛麟角。  宝贝得很。  杨承应把目光放在自己养的那批孩子身上,于是召见黄宗羲。  黄宗羲起初以为,杨承应还是为了江南文人的事,便道:  “大王,臣已经写了信,还要等一段时间才有回音。”  “我不是为这个事儿。”  杨承应说道:“我是想问你,你有没有认真教孩子们术数。”  “有。计算之法,抽样取样,变量分析都是我的教授范围。”  黄宗羲答道。  这些本事,有一半事杨承应教授。  “你觉得几个孩子中,谁在这方面比较突出?”杨承应追问。  “论术数,臣觉得二公子挺合适的。他年龄虽小,却在这方面颇有天赋。”  “哦,那你应该着重培养他这方面的才干。”  “我知道了。”  黄宗羲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问杨承应道:“殿下,你虽是春秋正盛,却为什么迟迟没有立世子呢?”  “嗯?”杨承应一愣。  “有些话,可传的有些离谱。譬如,大王喜爱次子,有意立次子为世子。”  “这是什么话?”  “你让二夫人管理那些孩子,让外人知道了想入翩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他们都以为你是让二夫人在培养新班底,将来好取代长子。”  “这都是混账话!”杨承应有些生气。  “历史上,因为这种事闹得父子兄弟有嫌隙,可不少啊。”  “你别说了,我心里有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