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明末:辽东雄狮

第六百五十六回 集中力量办事

明末:辽东雄狮 秋予岸 5595 2024-05-13 01:33
  北宁府西南,苽堡。  汤若望在这里,再次见到了杨承应。  “经略,我的朋友,您怎么有空来这里?”  汤若望张开双臂,笑着打招呼。  杨承应和他抱了一下,应道:“北宁府的教堂已经建成,我特地来邀请你去揭幕。”  古代也有揭幕仪式,针对对象不同,仪式也不同。  汤若望却笑着摇了摇头:“经略,你有事瞒我。”  “怎么会!”杨承应笑着否认。  “我还没老,眼睛还没花,能看得到这里的变化。”  汤若望用汉语,不紧不慢地说道:“这座铁矿的南边,被你用兵封闭起来,已经好几个月。搬进去好多东西,还有很多陌生的人。”  早在杨承应出兵前夕,就指示刘天禄率熊威营,把南山以北、苽堡以南的区域封锁。  工匠们在这片区域的外围筑起围墙,还修建了一排排的房屋。  动静这么大,是个人都能看见。  “我的确有用处,但恕我不能对你说实话。”  杨承应说道:“这是我镇的高级机密,绝不外传。”  “我知道,我的同行很多都是本国派来你们这里的间谍。”  汤若望一脸焦急的辩解:“但我不是。当然,在遇到你之前,我也向国内教会报告过情况。  但自从你授予我那枚勋章,我就再也没有报告。”  “这不是报不报告的问题,而是一件事关国运的大事。”  杨承应诚恳的说道:“如果你真的想知道,那么教堂就得关闭,你也不能离开这里半步。”  汤若望听了,想都没想便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对着西方发誓:“如果我透露半个字,或者离开半步,就让我下地狱。”  他已经感觉到了即将有大事发生,所以心里很好奇。  与部分传教士不同,汤若望对科学探索的心,要胜过对教会的忠诚。  和他一样的,还有已故的利玛窦。  杨承应也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确认了这一点,才要告诉他。  “既如此,那就别怪我把教堂改成仓库。”  杨承应幽默的说道。  汤若望点点头。  和教堂相比,他更好奇杨承应要干什么。  “跟我来,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  杨承应说罢,走在前面。  汤若望赶忙跟上。  两人来到铁矿以南,那个被士兵封锁的区域。  士兵推开大门,里面早已集聚了不少的人。  他们同样一脸懵逼,不知道来这里是干什么的。  一见到经略,纷纷迎上来。  茅元仪、孙元化、宋应星等都在其中。  还有齐大壮、王天相、金世祥等大批熟练工、技术员。  “诸位,我相信你们一定很疑惑,我为什么要把你们带到这里。”  杨承应登上高台,朗声道:“我这样做,是因为这里将在未来被后人永远铭记。”  众人面面相看,越发好奇。  杨承应道:“你们很多人空闲都看过书,特别是史书。上面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极少有百姓的身影。  但那只是过去,今后,你们的名字将随我一起被镌刻在史书上,永垂不朽!”  这时候,所有人都意识到即将发生大事。  一件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大事。  “为了做到保密,就以六三零作为代号,不管任何人问你们,你们只说奉命参与六三零工程。”  杨承应说道:“记住了吗?”  “记住了!”众人齐声回应。  “声音太小了,再回答我一遍。”杨承应高声道。  “记!住!了!”所有人用尽全力吼道。  杨承应满意的点点头。  他扭头对身旁的宋应星道:“打开吧。”  “是。”  宋应星走上前,打开放在杨承应脚边的匣子,和丁启明合力从里面抬出一卷图。  当着众人的面,他们把这卷图拉开,再竖起来。  众人望着布上的内容,个个睁大了眼睛,震惊不已。  因为他们认识图左上角写的三个字——蒸汽机。  大字下面,是一幅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机械结构图。  复杂程度,一点不比燧发枪差。  甚至有些部位,完全摸不着头脑。  “上帝啊。”  汤若望下意识的在面前画了个十字,震惊得瞳孔放大。  “这图上的机器,全名叫往复式蒸汽机。”  杨承应介绍道:“原理很简单,就和沸腾的气体能顶开茶壶一样,但做起来很难。”  众人还是一脸懵逼。  “不懂不要紧,你们只需要知道,有了它!”  杨承应格外强调道:“你们就可以不依靠牛马等牲畜,也不用靠自己的双脚,便能很快到很远的地方。”  “是仙人吗?”  有个人好奇地问道。  他话一出口,引来众人哈哈大笑。  “不是!”  杨承应肯定的说:“但是,能做出这东西的,就是神仙。”  蒸汽机的工作模型,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晚期,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潘。  这位老兄,还发明了举世闻名,至今都在用的压力锅。  十八世纪初,第一台早期工业蒸汽机被制造出来。  直到七十年后,瓦特改造了这款蒸汽机,并且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煤耗大大下降。  改变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才到来。  此后,瓦特又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才造出成型款。  也就是说,如果杨承应按部就班的来,这一辈子都坐不上火车。  要一步到位,杨承应采取的方法,是发挥古老帝国特有的方法,集中一切力量办事。  以科学院牵头,资源管理院、天工局、三个军械局,两座铁矿厂,一座煤矿厂,一座铜矿厂等联合。  数千名各岗位的熟练工集中在一起。  还有纺织厂女工,参与其中。  按照零件部位,用同一套标准分部门各自生产,再组装合并。  节气阀、理性调速器、蒸汽阀、蒸汽锅炉……  总之,需要巨大的投入。  每个零件也有一幅图,图上标注着数字,误差正负多少也标准清楚。  从那天开始,杨承应几乎泡在六零三基地。  他和茅元仪游走在各个部门,用自制的卡尺,确定误差。  孙元化、宋应星、汤若望、王天相、金世祥等有实际经验的,各负责一个部门。  军队和政务都交给祖大寿、范文程等人操心。  他只抽空写了一份捷报,上奏崇祯皇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