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明末:辽东雄狮

第八百六十五回 入宫面圣

明末:辽东雄狮 秋予岸 5668 2024-05-13 01:33
  杨承应进京的消息,不但满朝文武,连满城百姓都已经知道。  压根不用东厂故意散播消息。  其实曹化淳也知道。  但在崇祯面前,他毫不迟疑的撒谎,目的是提高自身和东厂在崇祯心目中的地位。  如何看待杨承应,庙堂和江湖大不相同。  这位勇敢抗击东虏的「英雄」,随着岁月变迁,在江湖上已经变成了田承嗣、李怀仙之流。  在百姓眼中,杨承应的辽东镇就是唐末的河朔三镇。  只是在个人观感上,接触或没接触过辽东军的百姓,都没有对待东虏那么抵触。  朝堂就复杂得多。  有厌恶的,有羡慕的,有想取而代之的……  每个官员因出身和境遇不同,对杨承应的看法也不同。  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做,杨承应已经来了。  崇祯十年二月初七,杨承应率众于当日上午抵达京师城下。  一万军队驻扎在德胜门的城外。  百姓远远看去,只见辽东军帐篷林立,鹿角相连,与平素见到的军队完全不同。  杨承应在营寨中,等候着皇帝的召见。  先公后私嘛。  杨承应穿着皇帝赏的赐服,神态平静。  与他不同,在一旁的朱徽娴显得有些紧张。  「殿下别紧张,没事的。」  杨承应扭头看向公主,伸手轻拍她的手背。  「以前倒是希望将军面圣,当面把话说清楚,消除彼此误会。」  朱徽娴紧张地说道:「哪知越靠近京城,我的心反而越慌。」  「近乡情怯,理所当然的事。」杨承应安慰她。  这时候,穿戴整齐的洪承畴进来了。  他向公主施了一礼,然后对杨承应道:「殿下,宫内派曹化淳做传旨太监,召周王入宫面圣。」  「呼……」  杨承应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再站起身。  「殿下,看曹化淳的意思,我不能陪你进宫。」  洪承畴小声道:「不过我可以送您到兵部衙门,等入宫旨意到,您再入宫。」  曹化淳领杨承应进城,但杨承应不可能马上见到皇帝,需要曹化淳亲自上报崇祯,得到批准才能面圣。  这么长时间,杨承应不可能一直在寒风中站着。  好在皇城虽大,却有不少衙门可以歇脚。  洪承畴怕杨承应第一次到紫禁城,不知道门路,所以决定亲自陪他走一趟。  「有劳了。」杨承应点点头。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这句出自老三国的话,杨承应记了一辈子。  杨承应别了公主,与洪承畴一道在曹化淳和锦衣卫保护下,骑马往皇城走去。  路上经常看见成群的难民睡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颓丧至极。  杨承应不忍看,心中觉得疼,扭头问洪承畴: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京畿重地竟有这么多的流民?」  「将军有所不知,自崇祯七年起,河北各地多发生灾荒,致使流民遍地。这里还算好的,有粥棚可以放赈。」  有曹化淳在,洪承畴立刻改了对杨承应的称呼。  「只怕是杯水车薪。」  「勉强为之,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些。」  众人在承天门西边的长安右门外下了马,步行进入皇城。  曹化淳先行离开,向崇祯禀报。  明代的内阁,在皇城午门的东边  。  那里距离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比较近。  但为了保密,非阁臣不得入内。  杨承应在洪承畴引路下,到兵部衙门略坐一坐。  兵部尚书陈新甲正好也在兵部,于是和他们闲谈起来。  「久闻经略大名,今日有幸相会,足慰平生。」  陈新甲客套的说道。  杨承应答礼:「陈尚书的大名,在下也素有耳闻。在下与杨阁部是旧相识,他时常在我面前提起陈尚书。」  陈新甲有些高兴,自己的大名连杨承应都知道,仿佛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他正要开口,从外面走出来一位太监:「奉陛下旨意,召见蓟辽经略杨承应觐见。」  杨承应整了整衣帽,别了陈新甲和洪承畴,随太监进宫。  陈新甲望着杨承应离开的方向,小声对洪承畴道:  「久闻杨经略飞扬跋扈,今日一见,似乎和传闻大不相同。」  「杨经略外圆内方,大有燕赵侠士之风,只要不恶意针对他,其实很好相处。」  洪承畴评价道。  「哦。」陈新甲若有所思。  杨承应随太监进宫,从皇极殿往西边走,穿过右顺门,走到平台。  殿外肃立着两行锦衣仪卫,手里的仪仗在夕阳下闪着金光。  杨承应到的时候,皇帝已经坐在龙椅上等候多时。  所以当太监禀报时,崇祯当即召见他。  听到太监传旨,杨承应整理了一下衣冠,便从左边登上台阶,走进殿内。  走的时候,太监们都瞪着他,却没人敢出声阻止。  谁允许一介臣子,敢直着身子面圣。  但都不敢出声阻止,因为他们都知道杨承应是强臣。  这个头出不得。  万一被皇帝拿来抚慰忠臣,他们就完了。  杨承应进殿后,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跪在地上,望着地砖。  崇祯第一次见到杨承应,忍不住打量了一番。  这位据说是军户出身的青年,不仅精通武艺,还深通韬略,给崇祯的第一印象特别好。  杨承应才三十一岁,身材高大魁梧,面如冠玉,剑眉星目,配着疏疏朗朗的胡子,完全像一个书生,不像是一个弓马娴熟、纵横驰骋于天下的强臣。  但是他整体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的独特气质,还有久居上位者的那种自信的沉稳。  别看他低着头,面上却毫无毕恭毕敬,而是不卑不亢的意志。  崇祯在打量着杨承应,御座旁的太监们在偷瞄皇帝。  太监们均在想,陛下好像失态了,居然看了杨承应好一会儿。  他们大气都不敢出,自然不敢提醒。  还是打量够了的崇祯,先开了口:「卿在东北先收复辽南四卫,又稳定辽西,攻灭东虏。两次西征,一次北巡,为大明拓地千里,将蒙古各部落收入羽翼之下,劳苦功高。朕听后,心中甚是喜慰。」  「臣为天下苍生,为大明千秋基业,愿粉身碎骨,以报先帝及陛下的知遇之恩。」  杨承应朗声说完,叩了一个头。  「卿起来回话。」崇祯道。  「臣谢陛下隆恩。」  杨承应又叩了一个头,站了起来,垂着双手。  「赐座。」  有两个太监闻声进来,在杨承应身后放了一把较矮的檀木椅。  杨承应刚坐下,皇帝又叫「赐茶」,他又站起来躬身谢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