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身为汉人居然要跟着蒙古西征

0375道询上西天!

  为了招募这些农民熟手,张载行大手一挥,可是给出了每人分三十亩好地,十年免租的优渥待遇。  并且,张载行还向这些人保证,会根据他们擅长种植的作物,把他们分到不同的村子做农官,来教导本地村里农民各种种植经验。且这个农官不是免费的义务劳动,是实打实每年朝廷发工资的,且还具有一定权利,相当于大明的基层公务员。  这还不算完。  张载行还向这些人保证,他们之间但凡有光棍,不论男女,大明官府会极力为他们配婚,让他们美滋滋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有家属的,但凡干满五年,还可以申请将宋的家人接过来享福,且船票,车马费免费,大明朝廷全程报销。  你以为到这里就完了?不,还没完。  张载行还信誓旦旦对他们保证说,只要到了大明,他便会上书陛下在各地基层衙署增设农业署,直接打通他们的上升通道。  华夏自古都有故土难离的情结,几千年的发展,更是发展到了巅峰。  就算张载行开出如此丰厚的条件,利用种种人脉关系,也才搞到这么几百号人,可见,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程度。  这些工匠,知识分子,商人,农民的到来,固然能给大明带来不一样的亮色。但要说张载行他们此行最大的收获,抑或是拐来最大的人才,却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和尚。  此宋僧俗家姓王,法号道询。  其生于公元1174年福建惠安净峰,算起来,到了如今1237年,已然63岁高龄的年纪,之前乃是洛阳白沙寺庙的主持。  这就不免让人纳闷,为何张载行居然从千里海疆外,请来一个这般大岁数的宋僧?  难不成,是让这厮到口灿莲花,传教诵经不成?  想来,对他不了解的人,大致心里第一便是升出如此疑惑。随即随着逻辑,便会再次发出疑问;  难不成,这厮身上还有诵经之外的大本事不成?  别说,人家还真有,且不只是有两把刷子那么简单。  若说道询和尚诵经念佛的本事,在历史上倒是没留下什么名头。可人家副业,可是让其在史书上大大占了一席之地。  人家的副业便是-建桥。  据史书记载;  道询"尝募建晋江乌屿石桥,名凤屿盘光桥,与洛阳桥相望,修广皆加之。其余修桥梁二百余所,而惠安峰崎青龙桥、獭窟屿桥尤其著者。"晋江凤屿盘光桥,"旧有石路,潮至不可行,……僧道询建石桥一百六十间,长四百余丈,广一丈六尺。是桥与洛阳桥海中相望,如二虹然"。  盘光桥的建成,对后渚、浔美、万安(洛阳)等地码头或转运渡口的交通运输和市易的繁荣,都有重要的作用。  獭窟屿桥,位于张坂镇浮山村,是一座海滩石桥。  当时"风波日作,桥不易也";"  南宋开禧间(1205~1207年)僧道询身率其徒拏舟运石成桥七百七十间,直渡海门,凡五里许,潮平则没,半落则可通人行,至今便之"。当时,桥处泉州湾东北出口,伸向海湾,与隔海的其他许多市集相通,对当地的交通和贸易起重要作用。  张载行也是回程到泉州之时,在与泉州官员们临别宴会交谈中,无意间得知,当地居然还有这么一位建桥大家。  且在拜访对方之前,张载行更是亲自前往凤屿、张坂镇浮山村对盘光桥和獭窟屿桥进行实地勘察。当他发现两座桥建造得舒适坚固高大后,这才带上重礼与仆从,前往洛阳白沙寺庙拜访这位善于建桥的道询大师。  白沙寺庙属于洛阳地界。  此洛阳非彼洛阳,只是一座闵地的一座普通小镇。  这种小镇在后世也有不少。如洛阳镇,洛阳驿,洛阳街等等。俱是一些当初从北方逃到南方定居下来,为了怀念故土,不忘根脉,把北方老家如;开封、洛阳、南阳等,家乡的名字直接到用在现居地上。  因是北方迁移过来的,且每次战乱年代都有,故这些移民也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  道询和尚是不是客家人张载行无从得知,不过当时,张载行对此也不感兴趣。他需要的只是这位大师的独门绝技-“造桥技术。”  其中理由也很简单,大明境内河流众多,但比之中原,造桥技术就有点太落后了。  国内跨度最大的一座石桥也就不到二十米,这显然满足不了大明大基建项目的落地实施。  什么是大基建?说白了不就是土木做作业;建桥修路盖房子嘛!  修路建桥无非打好根基,但这架桥,可就是技术活了。没点真本事,还真干不了。  当然,无缘无故你一个外乡人上门,就想让人家道询大师抛家舍业和你千里漂泊出海,怕是想屁吃。  不过,不出意外的,还是出了意外。  让张载行万万没想到的是,道询和尚人性格十分好,且在了解到眼前人是请他前往天竺的时候,浑浊的双眼更是闪耀明亮的光彩。  这也难怪,不是释迦摩尼的徒子徒孙,不会理解中原僧侣对天竺佛土的向往。  打个比方,唐朝两个出名的和尚,那东渡日本传经的鉴真,就是不如人家玄奘有名。一部《大唐西域记》竟然成了后世僧人人手必备佛学典籍。  想必也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那些枯燥的佛家经典,就是不如这种记叙小说来得让人上头。  在两百年后,那吴承恩编纂修订,以玄奘西行为蓝本的什么小说《西游释厄传》,更是历经数百年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永恒经典。  虽不知道道询和尚的想法,但大体还是能揣测一二。怕是心中也生了效仿玄奘前辈的心思,来场海洋版的《道询明行记》吧!  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道询大师怎么说也是一个活了六十多载的智者,当然不会因为对方一句话,就屁颠颠带着家当和弟子,跟着对方出海“上西天”。  他先是检查一番张载行的身份令牌后,便客气留他们在寺内用斋饭。对其提出想让他西行的建议,没有拒绝,只说自己需考虑几日。  其后,等张载行疑惑离开第一时间,大师便派出寺中弟子起马进泉州,向当地官府了解情况。  等他弟子再次回到白沙寺禀报,说已然确认对方不是贼人,而真的是大明使节高官后,道询大师才终于下定了西行天竺的打算。  他要趁着自己身体硬朗这些年,追随玄奘大师的脚步,走进那文字中神秘的佛教圣地  -那烂陀寺。  那烂陀,译言施无厌,就是后世《释厄传》中大雷音寺的原型。  此寺原位于印度次大陆巴特那城附近。  有关此寺的历史,在藏族著名大师多罗那他1608年成书的《印度佛教史》有这样的记载:  那烂陀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自乳王时期。著名的古印度佛学家龙树大师曾住持过那烂陀。公元六世纪中叶该寺扩建,进而成为学习文化,尤其是研习佛学的大学院。  公元七世纪比哈尔王嘎那嘎时期又扩建了一次,公元十世纪成为印度最有名的大寺。那烂陀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地方,也是个培养佛教徒的重要场所。  这里不但成为讲经说法、学习佛法的场所,而且是个研究因明、声明、医学、天文历算、工巧学、农学等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个医院、三个规模不同的图书馆和一个给僧人供奶的畜牧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