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犁汉

第七百六十八章:直谏

犁汉 请叫我陈总长 4615 2024-09-05 19:59
   太武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午时末,袁绍大营。  在身边的侍者服侍下,袁绍刚刚服用了一碗汤药,就对边上的许攸、邯郸商、郭诞、逢纪、辛评等人漫不经心道:  “这李通、李整二将怎的如此粗疏?出兵时间竟然晚了两个时辰?”  自伊水南岸的三支护军陆续北渡到伊洛后,三护军几乎是按照半个时辰一轮的频率向后方大营派出游骑。  但还是那句话,此时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的泰山军突骑已经游弋在周围了,这些每每十余骑的游奕部队,在通道上来回袭杀袁军的令旗,所以到现在,袁绍目前也只是知道前护军已经到达战场,只是李通、李整二部稍微慢了些。  袁绍刚说完这话,就忍不住咳嗽了一下,边上的侧近给了他拍了拍。  前两日大雨,袁绍弄了一次巡军,为了显示与下同苦,还不穿蓑衣表演了一段“雨下慰军”的戏码,回了后就生病了。  不过在身边的医侍的治疗下,这病已经无大碍了,就是时不时还咳嗽一下。  刚刚袁绍问了,边上许攸这些人心里有点拿不住。虽然陈公的语气漫不经心,但这话有点敏感,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  于是,还是许攸打了个哈哈:  “二李两边都还没送信来,许是有各自原因。不过,倒也不慢了。”  说着他又开了个玩笑:  “我们本还担心咱们排山倒海上去,那泰山军会吓跑,现在三军交替上,倒也是歪打正着。”  许攸是想和二李这样的地方实权派大将弄好关系的,他能在位置上那么捞,除了靠了袁绍的信任,也离不开这些地方实力派的奉迎。  这些驻守在地方上的实力武将们都知道,要想混得好,补给够,能晚上睡得安稳,就必须巴结好许攸。  他们私下贡献给许攸的礼物甚至比上贡给袁绍的都还要精美。  其中,李整就深知这一点,他曾贡献过一对望都彩绘描金玉枕给许攸,要知道这玉枕只一个都已经是罕见,更不用说是一对了。  其实当时李整的礼单,还有一副金缕玉衣,这东西都是王侯之家才能用,是李整麾下的摸金队开了一处地宫得来的,这东西李整自己是不敢用的,但用来送给“朋友”却是极好的。  而许攸无疑就是这样的“朋友”。但这东西到底有点妨碍,李整只是让人拖到他在悬瓠的府邸,打算找机会再送给许攸。  原先汝南的郡治是平舆,但之后袁绍据有汝南后,就将郡治改迁到了悬瓠。  此城正如其名,就是一条被汝水围绕的瓠子,不仅易守难攻,更可经此北上汴洛,南下荆楚,诚兵家必争之地。  李整这事还只是一例,其余诸将也都喜欢许攸。当时许攸还不是宰辅,论权力其实比其他些个汝南士高不了多少,但只要你给钱,人许攸就是真给你办事,非常地道。  如今在袁绍上五军之绍义军作为军主的司马朗就是走了许攸的路子才做到了这个位置。  在如今的上五军五军主中,绍武军军主淳于导是淳于琼的弟弟,是袁绍的自己人。另外三位,绍捷军军主李观,绍威军军主梁盛,绍德军军主令狐建三人不仅是南军出身的猛将,更是最早追随袁绍的老人。  而当时司马朗有什么?其人被汝南狩人抓去作为种男的事情,早就在小圈子里广传了。更不用说,这人还是汝南大义之后入的军,这样的身份,顶多在外样军头中做个小军头就到头了。  但司马朗却抓住了机会,他明白搞权力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他在和河内的家族取得了联系后,经过族老们的同意,将司马家传世之宝,一顶出自楚国的水晶杯,送给了许攸。  此杯是当年项羽大封司马家祖先司马为殷王时,特赐的国宝,通体都是由一块巨大的水晶打磨而成,鉴证着司马家权力的巅峰。  这水晶杯甚至在新莽末年的时候都没有动用,却被司马朗用在了谋官上。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此时的司马家是真的家道中落了。  自当年汉军与泰山军在河内朝歌北的淇水大战时,当时的司马家就意识到了处境不妙,但即便如此,却依旧没多少人想过牵走。  毕竟司马家扎根在河内已经愈四百年了,不仅历代坟茔在这里,家族的所有权力、门下、关系都在这里,不到最后一刻,谁能放弃?  但没多久,最后一刻就到了,太武三年,泰山军邺城守张旦从邺城发兵,一路南下,直破河内,当时司马家和其他家族一起联合汉军在汲县与泰山军决战,最后联军大败,整个河内武装溃不成军。  作为抵抗泰山军的主力家族,司马氏的族老们知道他们必然逃不了清算,于是遣散族人到乡野,主脉则带着族谱、传宝和部曲南下避难。  而这个时候恰逢司马朗传信过来,于是他们决定悉数投奔汝南,并以楚国水晶杯为礼,贿赂许攸,让司马朗成了绍忠军军主。  虽然不知道许攸用了什么手段,但其人有事真给办的作风,还是大受军将们的欢迎。  而许攸之所以受欢迎,除了手里的权力,办事的作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对待他们这些武人是很尊重的。  和那些颍川士们不同,许攸是一点架子也没有。  在袁绍麾下的重将中,虽然也有不少如郭诞、邯郸商、逢纪这样能武能文的大将,但大部分武人还是比较粗疏的。  而这种粗俗虽然会得下层吏士们的爱戴,但却为上层的颍川士们不喜,认为这些武人无识只是一群功狗,只能被驱使而不能谋国。  但许攸却不同,他却对这些武人很欣赏,甚至认为这种粗疏无文的气质当做为武人的美德,是豪杰的作风。所以,许攸在武人这边很有声威,身边也总是围绕着一群军将,以许攸马首是瞻。  当然,这里面有着充足的功利,许攸是在有意识的拉拢武人,以抗衡日益壮大的颍川士们。  这些颍川士太人才济济了,政治、军事、外交、后勤,几乎都充斥着颍川士,这些人还彼此之间累世联姻,许攸不拉拢这些被排斥在外的武人,是绝难与之抗衡的。  换言之,许攸和地方武人们也是各取所需。不过,这种利益的结合却也稳固。  此时,在袁绍莫名的询问中,也是许攸第一个为两帅说好话的。  但袁绍并没有对许攸的话做出反应,只是又从案几上拨了一个橘子,刚刚的汤药太苦了,正适合吃这个。  此时,场面稍微有点冷落,高干说了一句:  “主公,如今大战已发,恰如弓箭已经离弦,李整、李通二帅皆老于军事,临阵夺机,主公应信之。”  高干作为袁绍的外甥,并不在乎政治派系,他在乎的是陈公国的整体利益,所以往往也是从这个角度去说话。   他现在的意思就是比较隐晦的提醒袁绍,那就是现在三帅都已经陆续过河了,打肯定是打的,但怎么打,如何打,还是要信任这三帅的。  高干实际上是有点看出自家舅舅想将这个当成罪名,好为后面拿下李通、李整做铺垫。  但他提醒袁绍,就是现在已是决战了,有些事情不能太过了。之前单单让前、后、右三护军渡河作战就已经是消耗了袁绍的恩信了,毕竟李通、李整二人又不是傻子,还看不出这是要消耗他们麾下的兵力?  之所以他们还甘愿北上,不还是因为过往的恩信在?但这种恩信不能消耗完了,不然岂不是逼二李倒戈吗?  其实在场的其他人也知道这一点,不然如郭诞、逢纪、辛评这些人为何不说话?他们可和二李不太对付,之所以沉默,不还是看到大局这一点吗?  在听了高干这话的时候,袁绍的脸色没有太多的表情。他又想到一事,于是问知兵的邯郸商:  “天觉,我本以为那张贼是用兵中的圣手,但今日见其调度,又觉不过如此。”  邯郸商不明白,低着头,问道:  “不知主公何故此言。”  然后就听袁绍道:  “如今,我军三个护军,近五万人都已陆续投入伊洛战场,但从洛水北岸回来的谍报却打探说,那张贼在洛水北岸的军阵是一点变化也没有。难道他就坐视我军占据伊洛战场的要地吗?”  邯郸商心里有计较,但不说,而是又一次问道:  “如主公与张贼互易,主公打算如何应对呢?”  袁绍自矜一笑,说道:  “如是我,我知敌众我寡,定不会野战,而是谨守京都,伺机夜袭。再不行,非要野战的话,我也不会选择伊洛地,而是直接在伊水对岸布阵。一旦敌军要渡河,便半渡而击。”  其中说到半渡而击的时候,袁绍的矜骄气到了顶点。  邯郸商心里不以为然,主公真是纸上谈兵呀,但面上其人却露出敬佩之色,伏在地上对袁绍道:  “主公兵略无双,正该如此。”  其实邯郸商心里不屑,甚至也不解释,其实是他知道,场上总有某个人来做这个恶人。  而果然,此时陪坐在对面席子上的一人,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嗤笑道:  “邯郸商,你不是蠢就是坏。袁公之军略就是书生之见。反倒是对面的张贼,虽然是狂悖逆乱之徒,但如此用兵正可见其用心。那就是逐步引诱,让我军陆续过河,最后一战而破我军。”  此言一出,袁绍侧近之人全部色变,其中袁绍的另外一个外甥李宣更是拍案大骂:  “鞠义,你好大的胆子,竟敢不敬主公,你还有人臣之礼吗?”  李宣的身份是比较清高的,因为他的爷爷是当年党人的大佬李膺,可谓名满天下。而李宣的父亲李瓒是袁绍的妹夫,在东平国为相的时候,负责出兵剿灭为乱泰山郡的张冲,最后兵败回郡,忧愤而死。  李宣年纪很轻,又和泰山军有血海深仇,此时见鞠义竟然敢为张冲说话,还诋毁他敬爱的舅舅,心中怒火可想而知。  但对席的鞠义却打眼都不带瞧这个乳臭毛孩,而是对上首的袁绍,真挚道:  “我鞠义受主公拔擢于微末,自然不敢逾臣之礼,但自古臣子就有直臣与佞臣之分。有那阿谀之辈,不能谏讽主上,只会说那好坏让主上开心。但开心能打败敌军吗?开心就能完成陈国大业吗?我鞠义不会说什么好话,但对于主上的忠心却天地可鉴。昔日有邹忌……”  “够了!”  袁绍怒斥一声,打断了鞠义后面的话,之后他又深呼一口气,语气缓慢道:  “两边都有道理,都不为过,言谁直谁佞,还太早了。鞠义,你的忠心我知道的,不用再多说。”  但实际上,此时袁绍对鞠义的愤怒已经是到了极点,就你清高,就你懂兵法。你知道自己说话不好听,那就不能不说?一定要反驳我一下,然后才能显示你是正确的?一定要诋毁同僚,才能显示你是那个忠直的。  要不是现在到了决战的关头,他还要用鞠义,真恨不得手杀此僚。  此时被训斥的鞠义张了张嘴,原先想说的现在是一句话也说不出了。于是,场面的氛围愈发尴尬和凝重。  而就在这个时候,从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随后听到帐外一将大声报唱:  “主公,左护军传报。”  袁绍哼了一声:  “让他进来。”  随后,帐外令兵交了手中兵刃,低头趋步入帐,先是看了一眼上首的袁绍,随后单膝跪地禀告:  “主公,我家军主有报,在伊水上游发现一股敌骑,正游奕在外,我家军主已遣兵驱赶了。”  袁绍点了点头,对左右说了一句有意味的话:  “你们看,这才是好的主将,就应该如周军主一样,凡事有着落,事事有回响,别军队出去了,半天不来个军报,我袁绍是手里持风筝的,那风筝就是飞得再远,我要拽回来,它就得回来。”  说完,袁绍忽然下令:  “带我旗帜、战鼓、再让赤心队跟随,我们这些人都呆在军帐里,太被动了。都随我一起去左护军那边看看。”  说完,起步就往帐外走,而一众军将也没有出来反对的,毕竟袁绍说的也没错,主帅确实一直不能枯坐大帐,还是得到前线看看具体情况的,得听得到战场的喊杀声。  虽然有点风险,但去左护军那边,也算是在本阵中了。  有风险也大不到哪里去。  于是,帐内诸将、幕僚、侧近齐齐出动,随着袁绍直奔西北方向的左护军阵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