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耽美百合 (历史同人)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之后,苏轼和张怀民更是相携游览了不少地方。   都快被苏轼踩熟了的赤壁山,更是带着张怀民去了好几次。   “姜姑娘,你最近很不对劲!”苏轼下山的时候凑到姜烟身边,小声的说:“你最近,总是蹲在我房间门口作甚?”   姜烟自从知道眼前这人是张怀民之后,整宿整宿的不睡觉。   反正这里是幻境,她不睡觉影响不大。   比起睡觉,姜烟更想去看名场面。   “没什么,最近月色挺好的。”姜烟抬着头,笑眯眯的转身,不去看苏轼怀疑的眼神。   只是苏轼怀疑也怀疑不出什么。   在现代只有几天,他还没来得及看“怀民亦未寝”的视频。   辛弃疾虽然看了,但出于礼貌,并没有告诉苏轼具体是怎么回事。   问起来,辛弃疾也只是拿薯片应付苏轼。   苏轼大概是不在意,也就没有多问。   苏轼摇着头下山,口中还念:“真是不知如今的孩子都在想什么。”   入夜。   姜烟这一次没有蹲在房门口,而是在门口对着月光跳格子。   跳了没几下,就听见里面传来开门的声音。   “嚯!”苏轼拉开门,就见姜烟站在门口,吓了一跳:“你又看月亮?”   不等姜烟说话,苏轼就自顾自的关上门,脚步匆匆的往外走:“今日这月亮是极好的,我一直记着呢!去找梦得一同赏月!”   姜烟眼睛更亮了。   她就要见证名场面了吗?   张怀民到底睡没睡的百年疑问终于要解开了吗?   “对对对,我跟您一起去。”姜烟两条腿迈得飞快,恨不得帮苏轼在腿上装俩轮子。   赶紧的呀!   赶紧去承天寺。   张怀民到底睡没睡?   作者有话说:   ①②:《狱中寄子由二首》苏轼   ——   我尽量把北宋前期写得欢乐一点(虽然快乐都是苏轼带来的。),不然整个宋朝基调太高血压了!   还没有写到杭州旅游景点,我以为今天能写到的。   写完苏轼的杭州景点和儋州生蚝,再写一下张载,就要高血压了,提前给大家预告一下。   大概率是后天开始。   感谢在2023-03-09 19:01:36~2023-03-09 22:23:5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佳人盼 30瓶;城南花虽开 10瓶;小铃铛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59章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月色皎洁, 很快就到了承天寺。   姜烟紧跟在后面。   张怀民暂住承天寺,还在承天寺西南处搭建了一个亭子, 取名快哉亭。   “梦得?”   苏轼走到门口, 敲下了姜烟连着跟了几天都想要知道答案的大门。   不多时,房门就被拉开。   披着外衫的张怀民揉着眼睛看苏轼:“子瞻?深夜来访,是有什么事情吗?”   张怀民虽不至于睡眼迷离, 却也没有旁边的苏轼那么高涨的精神。   “你看!”苏轼拉着张怀民就往外走:“今夜月色极好, 我本是想睡下的, 一抬头就觉得,如此良辰美景,必须要与你一同观赏才对。”   张怀民揉着眼睛抬头望头顶的月亮。   怎么说呢。   比起看月亮,他其实更想睡觉。   如果不是苏轼来敲门,他此刻已经脱下了外袍躺在床上了。   可现在苏轼人都来了,他也不好邀请苏轼与他共卧,那就只能跟着苏轼去看月亮了。   张怀民抬着手臂用衣袖挡住半张脸打了个哈欠, 眼角还挂着生理眼泪的点点头:“走走走!看月亮去。”   姜烟趴在后面的大石头上都快笑疯了。   脑海里不断重复着鬼畜版《怀民亦未寝》和眼前的张怀民抬手打哈欠的样子。   随后趴在石头上看着苏轼和张怀民的背影。   明明是两个仕途失意人,在黄州都是人生的谷底,却能在黄州怡然自得。   一个在赤壁留下各种诗词, 背得姜烟不知道多少个早读面对小组长那张脸郁闷不已。   一个虽不曾留下多少记载, 却在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的文章中犹如一抹清风抚过。   姜烟想, 如果不是有张怀民,黄州这四年多的时间,苏轼再乐观,也无法有如今这般的快活。   黄州期间,她看着苏轼做出一首又一首的诗词, 最喜欢的却是《临江仙》和《定风波》。   姜烟抬头望着月色, 前面是相携的一双人影, 张怀民倒是不打哈欠了,跟着苏轼走在庭院中不知在说些什么,两人的脸上满是笑意。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②   姜烟站在石头上,明月高悬在天边,却仿佛有雨声在耳边。   江浪潮来潮去,打磨着苏轼那颗经年不改的赤子之心。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无人不爱。   可姜烟却觉得,真正的苏轼,他不在意旁人爱或者不爱他,他爱着自己,也爱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他的仕途坎坷,内心却是丰足的。   什么苦在他的面前都化作了眉山的甜。   离开黄州的那天,苏轼提着包袱走在前头。   乌台诗案的遭遇,加上黄州时期的困窘,苏轼再爱吃也不曾在这五年间养回最初的那身微胖。   只是比起四年多前那枯骨的模样,还是要好不少。   离开黄州前去汝州的路上,苏轼还遇见了隐居的王安石。   此时距离王安石离世,也只剩下两年了。   四十八岁的苏轼,与六十四岁的王安石,在江宁相会,携手共游钟山。   “果然,这世上没有人会不喜欢苏东坡!”姜烟走在前面。   她看着他们在幻境中慢慢变老,唯有自己一直是年轻时候的样子。   不论是姜烟自己,亦或是苏轼和王安石,都觉得时间流逝得迅速。   在钟山,王安石与苏轼谈论古今,畅谈佛法。   从前虽有政治上的矛盾,可说起这些,他们又互为知己。   钟山回来后,王安石又与苏轼去了他隐居的半山园。   半山园的附近相传是谢安故居。   为此,王安石还特地问了姜烟。   “周围变化太大,我也不是很确定。”姜烟摇头,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个手持腰扇,脚踩木屐,总是唇角噙着笑,却又在动怒时双目如雷霆的谢安。   她比王安石和苏轼更为惬意,坐在旁边晃着脚:“无论是不是,您如今都在这里怡然自得,不是很好?”   “的确如此。”王安石颔首笑得满足。   他半生宦海沉浮,为新法九死不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