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度支曹的副业
高凡这一年的工作和精力,很多都放在清查上面了,而姜维作为兵曹尚书,也是一直在操心招兵,练兵,调查士兵员额的问题上。 高凡觉得,这些事情简直比自己在战场上砍人还费劲,不过他也明白,蜀国要胜利,这条路是必须要走的。 这一年下来,光在全国范围内,补齐的户口就有将近五万多户,土地清查出将近十五万亩左右,这个数量也算的上是十分惊人。 而在清查期间,蜀国的治安也好了许多。 这个原因则还要归功于之前江原县发生的事情,自打那之后,每次清查队伍中都要有廷尉府派人专门跟随,甚至在有些场合,直接就是高凡带着张遵和赵广两人前去进行清查。 他们三个不说每个县,至少蜀国的每个郡一年时间可是挨着跑了一遍。 而每到一个地方,有些地方的县令一见是廷尉府的人来,便说自己这里的匪患以及一些不法豪强自己无力处置。 而高凡和张遵正好能趁这个时间过过打仗的瘾。这期间,光几十人的那种山匪恶霸都不知道打了多少。 而高凡在这期间还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想法,便是对于解除奴籍的人,可以在陇右给他们分地,由官府给予耕牛,谷种。 而诸葛亮看了之后,也是立马给予了批准。而这么一来,许多奴籍的百姓直接热情高涨,毕竟给人当奴隶有几个是自愿的。 在这边的九月,在诸葛亮的命令之下,度支曹将将近六万百姓,八千精兵直接迁入陇右并且分入了各郡之中,蜀国的情况特殊的一点在与当初由于战乱许多人本身就是由雍凉逃亡而来,现在有个机会回家还能分地,自然许多人愿意回家。 因此这些,才不过是今年的第一批,如果将来陇右的第一批人得到了公正的安置,恐怕第二年会有更多还在官网的百姓 高凡也慢慢的在度支曹这个位置干的得力了起来。 不过有意思的是,度支曹将六万百姓迁入陇右时,这些人却并不是由高凡带着去陇右,而是姜维执行了这个任务,而姜维到了陇右之后,就在没有回成都,而是直接调到了在武威郡马岱的军中,直接开始准备起了下一次的西征。 这次西征的目标,自然是将剩余的敦煌,酒泉,张掖等西北各郡拿下。 而高凡在度支曹,清查的任务也是开始进行的差不多,不过高凡却开始动起了一些别的心思。 既然自己是经济部门,那不光是清查经济,发展经济也是自己的职能所在,因此他开始思考如何能在古代搞出来一些新的产业。 毕竟,巴蜀之地可是号称天府之国。诸葛亮已经开下了许多的好头。 比如蜀锦,诸葛亮为了发展蜀锦,专门设置了锦官,这些官员的责任就是来监督蜀锦的生产,加工,销售,而且更巧的是这个锦官还就是高凡度支曹的下属单位。 因此高凡总是闲着没事就往蜀锦工坊跑,他的目的是要了解蜀锦的制作工艺,其实在蜀锦这个方面诸葛亮已经替他把改动的脑筋动过了。 所以高凡的思路不在蜀锦上,而是在棉花,纺纱两个方面。棉花具体根据高凡的了解,棉花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不得而知,但在宋代已经开始了大量的应用,所以高凡推断,往西域或者南方两个方向再找找,可能就能找到。 至于纺纱,这个技术倒已经在汉代成熟起来了,高凡在成都,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去很多纺织工坊里面转,偶尔还给李芸买几匹好看的布料。当然,他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纺车,他想通过一些办法来改造纺车。 不过这些事情得慢慢来,他将来肯定要想办法将棉衣普及,如果真的能做到的话,将来在北面作战蜀军就会在战力上有极大的提升。 同时高凡还想搞初步的官学,对于这件事高凡正式向蒋琬提交了一份报告。他提出希望可以由朝廷出资,对于牺牲士兵子弟可以免费供其读书。 放在先前,这件事情执行起来或许有些困难,不过自打高凡对于造纸行业的推广以及提前推出印刷术后,成都的纸质书籍出版量也慢慢得开始上升。 就在这一年之间,诸如《论语》,《孙子兵法》等许多经典都开始被大量的印刷出来。朝廷要让这些孩子读书,成本也开始缩小。 而蒋琬看到高凡的提议之后,便立马下令着手去办。于是,在蜀国八岁以上的功烈子弟都得到了入学的资格,而至于老师,高凡则是自己亲自前往许多地方请了一些私塾先生。 这些私塾先生看到朝廷的将军亲自来请(高凡还挂着安南将军的职务),说话又十分客气,况且开出来的待遇也不低,因此高凡花了些时间迅速的找来了老师。 而至于场地,这件事则是由左民曹的董允负责,董允办事效率倒是很高,立马在成都找了几处地方让高凡来选址。 “休昭兄,你挑的这些地方好些可都是旧时许多官员的府邸啊。”高凡对董允说。 “害,这些府邸空置也是空置,不如让孩子们进去做书院多读些书,你这还是件好事,现在朝廷事务很缺能读书认字的官员,这些孩子长大,将来就可以成为中坚力量啊。”董允则是满脸笑意。 此外,高凡还提出了邸报的想法,自打高凡其实在这一年时间除过对于雕版印刷不断改进之外,对于活字印刷的事情也十分的上心。 高凡每次去丞相官署都能看见许多的小吏忙着抄写各种各样的文书,然后再发往各地,这极大的降低了效率,高凡明白活字印刷的作用就是在这个方面。 于是高凡在一年时间请来工匠做了一版泥活字,这些活字选取了一些常用字,在刚做好的那天,他便将这版泥活字带到了丞相官署,让蒋琬他们对于当日的一份简短文书进行了印刷。 而结果自然是大获成功,蒋琬他们倒是没有客气,便直接将活版留在了丞相官署。而高凡面对这种“强抢”的行为,也只是无奈一笑。 不过在几天之后,蒋琬便给高凡特意拨出来五十万铢,让高凡对于造纸和印刷的事业要加以扩大。 而随着时间的走过,高凡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用家财所建设起来的造纸产业,竟然一时间在成都成为了最大的造纸产业。 而随着他对于工艺上和产量上的不断提升,整个成都朝廷对于纸的用量也开始越来越大,而自己的产业也由一开始的亏损进入了盈利状态。